硒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研究概况(七)
来源:未知 更新时间:2011-04-02 08:48 作者:中国补硒协会 点击:次
(三)内、外环境系统间硒元素变化的三维相关性
硒元素含量的变化在内、环境系统内和系统间都与其他元素或因素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即相关性。现把外环境、内环境系统内的都称为“横向”相关性,内、外环境系统间的称为“纵向”相关性。
1.“横向”相关性
无机外环境中,硒元素与其他元素间的含量及表土间均有显著的“横向”相关性。据研究硒大体上随pH值的下降(酸性)而含量增大。在中性到微酸盐土壤中,硒易积累在富含有机质和腐殖质的土层中,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此外,硒与许多元素均相关,如土壤中含铁最高的地带也是含硒最高的地带,同时硒还能拮抗环境中汞、镉、砷、银等物质的毒性等。
在同一生命体内环境中各种元素也有联系。据贵州师大分析测试中心化验检测禾丰向百花山绿茶除富含硒外,还含人体所必需的钾、钠、镁、锌、锰、磷、铜、铁、等元素及谷氨酸等16种氨基酸,故味美清香,回甜味持久。硒与稻米加工口味性状及水稻的抗性亦有27%左右的相关显著性。
2.“纵向”相关性
内、外环境的概念,狭义的理解,外环境是无生命的,内环境是有生命的。但人通过吃动、植物间接的吸收环境元素,这样动、植物就成为人在广义上的外环境。在环境一动、植物一人系统间硒元素的“纵向”相关性表明了硒在内、外环境间的循环。在克山病区,人体发硒与玉米硒含量的相关系数达0.8805(P<0.01)。从灌溉水硒浓度与水稻各器官含硒量的关系数据(廖自基,1989)得知,水稻根,茎叶、糙米和谷壳含硒量的斜率分别为41.34,14.71,11.18,6.76,以灌溉水最大硒浓度0.1mg/L,与清水相比,各器官含硒量增长倍数依次为20.74,9.07,6.47和9.14倍。以人为主体,从人体自身所具有的“内稳态调节机制”出发,调整硒在内外环境各组分间的含量比例,可有效的满足于人体健康,服务生产。
(四)、食物链是环境元素硒与人和生物联系的纽带
生命离不开环境元素,一切生物均不能在体内自己合成元素,只能从外界直接吸收所需元素进行生命活动。根据硒元素的三维相关性,以环境为基础所建立的食物链模型,,有机地把内外环境联系起来。人类用环境资源从事生物生产,从而满足人类营养需求。而环境元素,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健康,明确其间数量关系,有助于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进行系统的元素平衡调控,以增强人民体质。
硒营养环境背景阈值界定
(一)、元素生物效应与硒元素饮食安全阈值
元素生物效应是指生物体(内环境)在接触外环境元素浓度(含量分布、剂量)变化的条件下,对生长、发育等生理活动的影响。当生物体缺少某种必需元素时就不能存活,在适量是茁壮成长,如过量时又中毒或死亡。元素生物效应在广泛领域内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它可以找出与人或动植物有关的元素临界浓度(阈值),这是研究环境元素与生命关系的重要方法。
地球上任何地区的土壤和天然食物中都含有微量的硒。由于其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常把含高硒且可被植物所利用的土壤称为“富硒”土壤。在一般情况下,粮食作物中的硒水平含量较低,不会超过安全限,产生中毒。而当某地区有高富集硒的植物或高富集硒土壤或者二者兼有之时,这些地区动物摄入(吸收)硒的量较高,会造成硒中毒。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作物都会达到毒硒水平。调查表明,除个别地区外,饮食含硒的天然植物不会导致硒中毒。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还是制定了最高饮食硒安全标准。中国制订的食品中硒最大允许限量卫生标准。
对于硒饮食摄入量下限的估算方法很多。1980年版的《膳食推荐量》(RDAs)指出,对各种动物的最佳生长和繁殖来说,饮食中含0.1μgSe/g是充足的。假定人类每天食用500g食物(干重),相应摄入的硒是50μg/d,人们把这个数字作为“估计安全、充分的日饮食摄入量”(ESDDI)的下限。用营养素需要量的方法得出成年男性和女性的饮食硒摄入量至少分别为19.4μg/d和14.1μg/d时不会感染克山病。耗竭—补充实验根据使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升至最高,应至少摄入41μg/d。应用硒酶活性这一生化指标很便利,但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谷胱甘肽酶低于最大活性时的应用意义。
另外,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人极限阈值也是不相同的。通常需要有体重因子安全因子的修正。
目前,被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营养机构和国际组织普遍采用的是我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著名营养学家杨光圻教授所提出的硒安全摄取量的范围,即每日最低需要量为22μg,低于这个量就会患硒缺乏症;最大安全摄取量为400μg、高硒地区可变高到550μg;人体每日最高硒摄取量为900μg、最低有毒摄取量的平均值为900μg、最低有毒摄取量的平均值为1540μg。
(二)、硒元素区域生态景观阈值界定的有关研究
土壤中硒含量的空间分布从一个地区的不足0.1μg/g到其他地区的超过1mg/g,十分不均匀。地理工作者们对不同环境硒含量的界定范围也进行了许多研究。新西兰对高原土壤中硒的含量划分为五级:低于0.3的地区,很低(very low);0.3—0.5μg/g,低(low);0.5—0.9μg/g,一般(average);0.9—1.5μg/g,高(high);高于1.5μg/g,很高(very high)。苏琪等根据国内外公布的各种动物对硒的正常营养需要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各县主要饲料、牧草的平均含硒质划分为四级:含硒量≤0.02μg/g的地区为严重缺硒区;0.03—0.05μg/g的为缺硒区;0.06—0.09μg/g的为变动区;≥0.10μg/g的为正常区。谭见安先生等从我国克山病带和低硒环境的研究出发,划分出我国硒元素生态景观的界限值,为高硒、富硒区域的硒环境阈值划分提供了依据。
|
本文关键词:
- 上一篇:硒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研究概况(六)
- 下一篇:硒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研究概况(八)
不错过精彩内容
-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补硒参考标准;《缺 2011-06-27
- 硒在人体中构成含硒蛋白与含硒酶的成分 2011-02-26
- 硒抗氧化 2011-04-22
-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补硒参考标准;《缺 2011-06-27
- 硒和维生素E的关系 2011-12-15
- 纳米硒——纳米硒与传统硒的区别 2011-04-22
-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补硒参考标准;《缺 2011-06-27
-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补硒参考标准;《缺 2011-06-27
- 硒的检测方法 2011-11-19
- 补充硒可以使癌症的死亡率降低一半,只 201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