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缺硒大国人体补硒是关系到亿万人民健康的大事,我们应当像补碘那样抓好补硒工作。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RSS订阅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主页 > 专家在线 > 专家文章 >

对中国传统膳食和地方病的探讨

来源:未知 更新时间:2011-03-02 11:05 作者:admin 点击:

     近年来,欧美的高脂肪膳食已暴露出不少问题,人们开始注意到中国传统的素膳的优越性。杨光圻认为,中国传统膳食的优点无疑应予以肯定,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却曾在中国广大农村中蔓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病情的严重程度虽然大大减轻,但却仍有新病区出现,因此人们有必要考虑农村传统的膳食所带来的影响。一些地区的居民由于极端单调和特殊的饮食习惯,导致了该地区居民的营养缺乏病,如癞皮病等。因此,改进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显然能使此类疾病得到控制。但对另一类基于地球化学特点所形成的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地方病,单调的全素饮食以及自产自给的农村习惯膳食实际上起到传递地球化学特点的作用。在粮食增产的情况下,如自1950年至1986年中国粮食产量从平均每亩77.5公斤增到252公斤,即增产3.2倍,加重了低硒地区土壤供硒能力的不足,这就有助于解释新病区出现的原因。此外,一般植物性食物较之动物性食物更具有传递本地地球化学特点的能力。杨光圻等曾在克山病病区大量地分析了蔬菜、野菜及野果等植物性食品的含硒量,希望能找到相对的高硒食物供病区居民选用,但却未能得到理想结果。例如,他们测定的21种蔬菜及17种野菜的含硒平均值,按干重计仅分别达每公斤含0.13微摩及0.25微摩;菌蕈类含硒量虽然较高,但生物利用率过低;病区鱼虾、鸡肉、蛋以及牲畜肾和肝的含硒量则较高。而在高硒区,蔬菜及饲料含硒量又往往大大超过动物食品,如萝卜缨含硒量按干重计,每公斤含11.3微摩,在原因未明脱发掉甲病的爆发前期曾被误视为传病的食品。由于动物体不能象植物体那样经受极度低硒和高硒的作用,所以,病区动物食品较之植物食品安全。上述传统的全素膳食特点和依赖本地食物的生活方式曾为某些生物化学疾病在中国广大地区内蔓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杨光圻曾阐明有些国家,如新西兰,虽然也有低硒区,但其居民膳食中硒的82%来自动物食品,因而未见发生硒缺乏病。这就是有关硒缺乏地方病过去大面积出现在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营养学会曾建议:人的膳食中,脂肪热量占全部膳食热量的20%-25%,较为适宜。1982年,中国城市已达25%,但农村居民仅为14%

本文关键词: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版权所有 中国补硒协会 Copyright 2008-2015 © www.zgbxxh.org 联系我们
中国信产部备案编号:粤ICP备11007796号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门天作国际中心一号楼A座9层
任何网站或机构、个人不得将本网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转载本网文字或图片等信息,均须注明转自"中国补硒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