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缺硒大国人体补硒是关系到亿万人民健康的大事,我们应当像补碘那样抓好补硒工作。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RSS订阅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新闻 >

专家谈乙肝治疗:实现“大三阳”变“小三阳”

来源:未知 更新时间:2012-10-29 15:06 作者:补硒协会编辑 点击: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王贵强在此间举办的乙肝治疗学术活动上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罹患慢性乙型肝炎,如果不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最终将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台湾大学医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高嘉宏介绍说,台湾学者曾进行了一项对30-65岁男性慢性乙肝患者的前瞻性随访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8.5年,研究发现,“大三阳”患者发生肝癌的几率要比“小三阳”患者大6-7倍。

  “大三阳”和“小三阳”是患者对慢性乙肝感染状态的两种俗称。常规的乙肝检测中有五项乙肝标志物检测,即“乙肝两对半”,它们依次是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E抗原阳性,俗称“大三阳”。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俗称“小三阳”。

 

  实现“大三阳”转变为“小三阳”,其专业术语是E抗原血清学转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窦晓光教授认为,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部分患者可以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这是慢性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临床节点。

  高嘉宏表示同意窦晓光的观点,他进一步的阐释说,短期来看,E抗原血清学转换是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指征之一,意味着乙肝病毒复制在很长时期受到抑制,病情处于静止状态。长期来说,E抗原血清转换表示疾病进展停止或减缓,有望实现持续低水平的病毒复制、纤维化进程的停止或逆转、降低肝癌肝硬化的发生。

本文关键词: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中国补硒协会官方网站 | 协会简介 | 在线咨询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版权所有 中国补硒协会 Copyright 2008-2015 © www.zgbxxh.org 联系我们
中国信产部备案编号:粤ICP备11007796号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门天作国际中心一号楼A座9层
任何网站或机构、个人不得将本网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转载本网文字或图片等信息,均须注明转自"中国补硒协会"